新闻中心

走进华科润,走进骨科微创,第一时间与您共享最新消息、市场分析和产品故事,聚焦公司发展,尽览行业动态,聆听患者心声

群英荟萃 共襄盛举 | 椎体成形弯角技术亮相第十二届南方脊柱论坛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南方脊柱论坛于2021年11月6-7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众多国内知名脊柱外科专家齐聚羊城,为传递脊柱外科领域新观点、新技术、新趋势展开学术讲座与深入探讨,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大会主席张忠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参会的专家教授们表达了热忱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由于疫情原因,大会采用线上线下、主会场与分会场结合的方式召开,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线上的专家和观众热情高涨,线上参会人数持续上升。作为主会场专题论坛“椎体成形弯角技术”的承办方,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到曹正霖教授、陈陆平教授、王新家教授和易伟宏教授担任主持,刘宏建教授、孟斌教授、卓祥龙教授、黎宁教授、高文山教授和陈亮教授为讲课嘉宾,专家们就椎体成形弯角技术相关手术操作与临床应用进行了学术分享与交流。

 

 

首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宏建教授展开专题讲座“弯角椎体后凸成形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刘教授谈到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它严重影响到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为解决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高致死致残率和传统保守治疗存在恶性循环的问题,诞生了椎体增强技术。随着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后凸成形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改进传统椎体成形术在应用中的缺陷与问题,弯角椎体成形技术应运而生。刘教授分别从器械设计、体外力学试验、有限元分析和临床试验四个方面分析与讲解弯角椎体成形技术的研发过程,在常规PKP(单侧组、强斜组、双侧组)和PCKP(弯角组)器械的对比实验中,从椎体高度变化、Micro-CT骨水泥分布形态、强度变化、刚度变化和典型病例等角度分析了弯角椎体成形术的优势,并总结到它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椎体强化方式。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斌教授在“椎体强化术的争议问题及进展”的讲座中,通过大样本数据就国内外文献针对椎体成形术效果的争议与评价,展开对照分析与研究,肯定了椎体成形术的确切疗效。同时对手术时机、骨水泥灌注量与分布、骨水泥灌注材料、椎体内扩张器、导航技术等内容做了国内外数据分析与文献的对比研究。孟教授提到弯角球囊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减少透视次数、实现双侧骨水泥均匀分布,该技术临床效果优异,值得推广。

 

 

柳州市工人医院卓祥龙教授在讲座“强化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中的应用”中,围绕4例手术典型案例,通过病例分析、相关检查与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层层递进,精讲手术步骤、实时效果、恢复情况和术前术后对比,总结到骨水泥注入与椎弓根螺钉相结合开展的手术既能缓解疼痛又能强化椎体,起到固定的作用,是治疗复杂骨质疏松患者的一种选择。

 

 

天津医院黎宁教授在“弯角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体会”中提出对于多数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特别是身体较弱的患者,积极进行椎体成形术具有重要意义。黎教授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与手术操作要点,阐述了传统双侧穿刺与强斜位穿刺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如手术时间较长、病人痛苦增加和技术要求颇高等,并指出弯角椎体成形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操作难题,该技术可通过单侧穿刺、多点注射治疗椎体成形压缩性骨折。黎教授在对比分析传统穿刺与弯角穿刺时,通过弯角进入方向示意图,讲解到弯角穿刺还可通过调整卡扣方向旋转工作通道实现靶向穿刺;同时,多点注射可使骨水泥达到更好的弥散效果。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亮教授展开“局部后凸对椎体强化术疗效的影响”讲座,通过手术病例及文献分析局部后凸的病理原因,着重讲解了术后椎体高度未恢复,患者脊柱依旧后凸,症状未缓解的多例病例,总结到单节段椎体成形术恢复椎体高度和恢复cobb角尤为重要。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高文山教授在讲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热点问题”中,分别从背景及沿革、PVP过时了吗、单侧穿刺还是双侧、手术椎体的选择、关于骨水泥渗漏和手术后的后续治疗等几个方向,历史性地回顾椎体成形手术发展史,并对椎体成形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总结到对于绝大多数的PKP手术,常规推荐单侧治疗,双侧治疗可作为备选或补救方案。弯角椎体成形技术不仅可通过单侧穿刺达到双侧穿刺的目的,而且弧形的弥散填充更加符合三柱支撑理论,从远期来讲,可有效降低再骨折发生率,术后效果更优。

 

 

主持人曹正霖教授、陈陆平教授、王新家教授和易伟宏教授分别对六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详尽的点评和个人观点阐述,“椎体成形弯角技术”专场讲座在众位教授线上与线下的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大会由好医术平台同步直播,获得了全国脊柱外科医生的高度关注,高峰时段线上观众达17000人。华科润将继续沿着民族创新之路迈进,为革新骨科领域注入新的动力,为共创更加美好未来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