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 106岁老人胸椎骨折,弯角椎体成形手术1小时“重启”幸福生活
“我母亲刚来医院的时候浑身疼,就没有她不疼的地方,检查说是胸部骨折。动了手术以后,她感觉轻松多了,也可以下地行走了。”在昌吉市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病房里,看到106岁高龄的老母亲康复即将出院,耄耋之年的李大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医生和护士,为我老母亲治疗!”
今年106岁的杨奶奶(为保护患者隐私,此为化姓)于5天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之后逐渐肿胀,且腰背部活动受到限制。杨奶奶及家属误认为这是老年人常见的腰背痛,过几天就会好转,于是自行服用了止痛等药物。但是,这次疼痛没有自行缓解,杨奶奶腰背不适感逐渐加重,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惊慌的家人急忙将其送至昌吉市人民医院急诊,经检查,杨奶奶被诊断为胸10椎体压缩性骨折,于是转入骨科病房。鉴于其超高龄的情况,科室大主任华德良教授决定亲自接诊。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对于106岁高龄的老人来说,能不能重新恢复健康真的是个未知数!
影像学检查显示胸10椎体压缩性骨折
1小时“重启”幸福生活
杨奶奶的身体状况让家人心急如焚,他们急切地等待着华主任的治疗方案。华主任耐心解释:杨奶奶年纪大,骨质疏松严重,又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长期卧床,并且疼痛会一直持续,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甚至威胁生命,所以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现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式是椎体成形术,同时辅助抗骨质疏松治疗。但是杨奶奶的手术难度很高:一方面由于老人手术耐受性差,需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手术创伤;另一方面又因为老人骨质疏松严重,很容易出现骨折复位失败的情况。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椎体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椎体成形术。
华主任综合考虑杨奶奶的特殊情况后,决定采用一种创新型的椎体成形术——弯角椎体成形术。弯角椎体成形术骨折复位效果好、大幅减少手术创伤、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方案。在超高龄患者群体中,其优势更是格外突出。尤其使老人家属放宽心的是,昌吉市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成熟开展弯角椎体成形术两年多,曾多次使用此技术成功治疗高龄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大夫,我们听您的!”患者家属这份信任使华主任非常感动。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华主任顶着巨大压力,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手术团队的精心配合下,使用弯角椎体成形术将手术顺利完成,前后不到一小时。

影像学检查显示胸10椎体压缩性骨折复位良好
术后第2天下地行走
或许是因为疼痛缓解,回到病房的杨奶奶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配合着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与术前虚弱痛苦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杨奶奶椎体压缩性骨折复位良好。并且,术后第2天杨奶奶便可下地行走了。杨奶奶用家乡话感叹:“好多了咧!”骨科病房里一时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术后第二天杨奶奶下地行走
出院当天,杨奶奶的儿子向医护人员表达了真诚的感谢:“感谢昌吉市人民医院骨科,感谢医生和护士,为我老母亲治疗!”老人的康复出院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时,医疗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使我们有能力与信心让每一位老人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 关爱科普 +
本期科普大使
问:如何治疗超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答:超高龄骨质疏松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脆性骨折,而椎体的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骨折。患者经常会出现疼痛的感觉,甚至出现活动的障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看,不过首先要注意无论何种病情,都需要进行长期正规综合的骨质疏松的治疗,避免再次骨折的风险。
脊柱稳定性较好的病人,可以在佩戴腰部支具的情况下适度进行活动。如果病人的压缩程度比较重、症状体征也重,甚至不能行走,则不建议保守治疗,因为长期卧床极易引发并发症,持续疼痛也会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因此手术治疗是更佳选择。
问:超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是什么?
答椎体成形术是目前治 : 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见手术方式,可由单侧或者双侧穿刺。双侧穿刺方式的骨水泥弥散度可满足需求,但手术时间长、病人创伤大。相比之下,单侧椎体成形术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缺点是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复位效果差强人意。
而超高龄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差,需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超高龄病人的骨质疏松严重,很容易出现骨折复位失败的情况。因此,对超高龄病人行任何一种传统的椎体成形术均有一定风险。
弯角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弥补经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不均匀的缺点,能够以单侧穿刺、较小的内倾角,实现对称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无需高压注入、无需过稀过早或大量注入骨水泥来实现骨水泥良好分布,可以在骨折复位成功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手术创伤、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是治疗超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佳手术方案。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