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 | 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L4-5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病例名称
经典病例 | 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L4-5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所属医院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诊医师
高国栋 主任医师
近期,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高国栋主任医师完成一例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L4-5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中,由华科润自主研发生产的脊柱微创内固定与脊柱内镜相关创新产品性能优异,临床效果良好。
01
术前概况及检查
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70岁,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不适6年,加重1月余。
患者于入院6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不适,行走活动受限,无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于2022年10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腰椎MRI检查示: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椎管狭窄),给予按摩、口服止痛药物治疗(具体用药名称及剂量不详),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月前,右下肢放射性疼痛较前明显加重,行走活动明显受限,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就诊于我科门诊,以“L4-5腰椎椎管狭窄症”收住入院。
体格检查:
脊柱序列如常,无侧弯及后凸畸形,腰骶部肌肉痉挛,L4-5棘突旁开1.5cm处压痛(+),叩击痛(+),股四头肌肌力:4级;髂腰肌肌力:4级;胫骨前肌:4级;踇背伸肌:左侧4级,右侧3++;趾长屈肌、踇长屈肌:左侧4级,右侧4级,右小腿后侧、足底部皮肤针刺感觉减退,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右50°(+),左侧(-),加强试验(-),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反射(-)。
VAS评分:腰痛3分,腿痛7分
ODI评分:56.2
部分术前影像学图片如下:
▲术前X光片
▲术前CT
诊断结果:
腰椎正侧位X光片检查示:
-
腰椎退行性病变;
-
L4椎体前滑脱(Ⅰ°);
-
腰椎间盘病变待排。
腰椎间盘CT检查示:
-
腰椎退行性病变;
-
L4椎体失稳;
-
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中央型)。
治疗方案:
术前: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症;
术中:在全麻下行单侧入路双通道内镜下L4-5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术后:予以预防感染、减轻肿胀、营养神经、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
02
手术过程
通过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对L4-5椎间隙进行减压,使用髓核钳在镜下摘除髓核,使用铰刀、刮匙等去除终板软骨,镜下可见终板均匀出血,将自体骨咬碎放入融合器植骨窗并压实,剩余碎骨通过植骨漏斗放入椎间隙,植入融合器,透视显示位置良好。遂分别于L4、L5双侧椎弓根经皮植入螺钉,透视观察螺钉的角度及位置良好,选取50mm长度的连接棒放入,锁紧螺栓,检查固定可靠,无活动性出血。术闭,缝合切口。
部分术中资料如下:
03
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较前明显缓解,术后第2天在腰围保护下可下地正常行走活动。
VAS评分:腰痛1分,腿痛2分
ODI评分:23.9
部分术后影像学图片如下:
▲术后X光片
▲术后CT
随访记录:
术后1月复查时腰骶部无明显疼痛,可正常行走活动,弯腰活动无明显受限。
华科润胸腰椎后路微创钉棒融合系列与脊柱内镜系列产品
华科润胸腰椎后路微创钉棒融合系列产品通过经皮微创的方式对脊柱进行固定,可搭配UBE技术使用,具有如下功能:
1. 镜下完成减压,专业配套工具使植骨、植入融合器全程可视,精准微创,联合经皮固定,将患者损伤降至最低,缩短康复周期,提高患者满意度;
2. 复位螺钉加硬臂延长叶片设计,维持了螺钉本身的低切迹效果,可实现更小切口,更加微创;
3. 微创椎弓根螺钉包含有专业的骨水泥螺钉系统,针对骨质疏松患者亦可在微创下进行骨水泥强化固定,搭配集采内专用的骨水泥注射工具,覆盖患者群体更广。
华科润脊柱内镜系列产品通过微创直视的方式对脊神经进行减压,可搭配UBE技术使用,具有如下功能:
1. 转速高达80000r/min的镜下磨钻,去除部分椎板更高效,显著减少骨面出血,大幅缩短手术时间,使医生和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手术体验;
2. 磨钻手柄纯钛合金材质,轻盈纤细,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降低手部疲劳,镜下指向更精准,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3. 优化头端结构的镜下可弯专用电极,保障术中精准止血,建立清晰的手术视野,减压更彻底,使患者获得更满意的手术疗效。
医生简介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甘肃省优秀医师。现任中国老年骨科协会西北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镜下融合学组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脊柱微创委员会常委,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甘肃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脊柱疾病的保守和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脊柱微创手术,并在省内率先开展ENDO-TLIF、PCVP、UBE-LIF等新技术,已完成脊柱微创手术千余例;
主持及参与甘肃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主编完成英文论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刊源论文5篇,高倍引论文2篇。